吴哥窟这个名字,以前我一直误以为和莫高窟在同一个地方。今天才知道这是柬埔寨的一个神庙建筑群,但并不是「窟」,译名算是误译。另外,吴雨霏的同名粤语歌曲还挺好听的。
说到莫高窟,想起之前买了一本《敦煌学概论》,于是拿出来翻翻。此前在《触摸时代的灵魂:何兆武谈读书》中的缅怀向达先生篇章里,罗常培先生就说过:「治中西交通史(现称中西文化交流史)就必须精通敦煌学,其中的权威就是向达先生。」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敦煌学的有三个人:王重民、向达、姜亮夫。前两个是公费留学巴黎,后者是自费去的。这本《敦煌学概论》就是姜亮夫所写。他们为啥都去巴黎呢,我想是因为此前欧洲掳掠了许多敦煌的历史文物,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。
此前我以为敦煌所存大多是佛教的东西,例如雕塑、壁画等,但是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后,我才感到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。敦煌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因素,留存了儒家、道家、佛教许多宝贵的材料,除此之外,还有许多文学作品、语言材料、史地材料以及科技材料(医学、日历)。
记录一些我印象深刻的:
- 敦煌学与艺术之联系:当年有学生问《木兰词》中的「对镜贴花黄」怎么个讲法?姜亮夫先生从《敦煌图录》里看出,说唐末五代的妇女喜欢剪些花鸟贴在脸上。
- 敦煌所藏佛经可能是最早的译本,因为它把原文录上了。大多经卷始于魏晋时期,终于五代末期。
- 敦煌《道德经》主要是河上公注本。后汉以来,主要流传两种注本:一是王弼注本,讲理论,读书人看的;一是河上公注本,道士看的。
- 《道德经》卷子的纸非常讲究,在敦煌卷子里是第一等纸。唐代书写的纸大体有两种,一种比较高级,叫硬黄纸,另一种叫楮白纸。
- 《史记》曾说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后人就特别追求五千言,实际上并非如此,有些卷子多达五千三百字,有些少的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,如果是后者,几乎可以肯定是河上公注本。
- 敦煌的儒家经典保存了唐代以前的古注,很宝贵。现在流传的多是唐人以至宋人修改的东西。
- 发现的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卷子,同今本出入很大。我想起此前看到的《竹书纪年》的记录,同样和《史记》出入很大。
下午看到贵州高速客车事故,情绪久久不能平静。很难说自己是愤怒,还是无奈,还是无力,总之就是塞得不行,正如网友所评价的那样:「任何人都无法确保自己不会在那辆凌晨转移到客车上。」
读了大半本书,才逐渐使我从情绪中走出来。
死亡客车,勿忘国耻。他妈的……